既是这样,哪里可夸口呢?没有可夸的。(罗3:27)
大卫这样歌颂上帝创造的奇妙: “太阳如同新郎步出洞房,又如勇士欢然奔路。它从天这边出来,绕到天那边,没有一物可隐藏得不到它的热气。” (诗19:5-6)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人们大都接受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理论。阿奎那使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与基督教的神学彼此相容,大卫的这首诗也很自然地被理解为地心说的证据。
然而,随着望远镜的发明以及天文学的发展,日心说终于替代了地心说。这种世界观的改变直接颠覆了人的传统思维,迫使人从不同的架构来思考宇宙的实在(reality)。实际上,这不仅改变了人观察宇宙的角度,也修正了人对这两节诗句的解释:大卫描绘的是他从自己的角度看到的,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经验事实而不是概念事实。
经验事实是基于直接观察和感知而获得的事实,是通过感官对世界的感知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知识。而概念事实是基于概念、推理和理性思考而获得的事实,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抽象概念化过程得出的结论。[1]
一位年轻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这样回答:“你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反过来,若你孤独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姑且不论这传说是否真实,但其中“爱因斯坦的回答”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在不同环境中对时间的感觉是不同的。就那人的经历来说,时间是相对的,就像“度日如年”的说法。
“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的说法,不仅有“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诗90:4;彼后3:8)的支持,科学也已经证明:绝对的时间并不存在。人说“人老腿先老”,但使用精密的计时器测量,会发现时间流逝的速度随高度而变:放在地板上的钟表走得要比桌上的钟表稍微慢一点,[2]“人老头先老”更准确。
毋庸置疑,科学的发展,已经并且还在挑战人类对实在的认知。这种挑战甚至对如何解读圣经带来冲击。下面我将介绍范式转换的概念及其对诠释学的影响,随后再比较对保罗神学的两种不同解释架构,并对如何拥抱这个正发生在神学界的范式转换提出建议。
一、范式转换
自从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所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以来,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这个词已经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所谓的范式,指某个特定团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技术等构成的整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研究传统。[3]在某个科学领域发展初期,科学家们会用不同的理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相同现象,表现出了学派林立的特点。然而,一旦某位科学家的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实验数据,并且被该领域的科学共同体所接受并成为一个范式,其他学派就会逐渐消失。[4]
例如,在十八世纪时,牛顿的《光学》理论指出光是由物质微粒组成的,这个理论被当时的物理学家们接受,成为光学领域的范式。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扬氏(Thomas Young, 1773-1829)和菲涅耳(Augustin-Jean Fresnel, 1788-1827)提出了光的波动理论,这个理论被写进教科书,成为了新的范式。到了二十世纪,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学说,揭示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个理论成为了光学的最新范式。这种范式转换被库恩称为科学革命。[5]
正是因为范式转换是一种革命性的过程,科学家往往不愿放弃自己长期坚持的传统理论。他们仍然相信旧的范式最终会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改变自己所效忠的范式是一种不可强制的信仰改变经历。[6]新的理论要取得范式的地位,不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考验,而且还要忍受嘲讽和反对。在科学史上,这种现象很常见。量子力学的创始人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普朗克曾经感慨地说:“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不是因为它的反对者领悟和被说服,而是因为它的反对者最终都去世了,新一代的科学家成长起来了并接受了这个新的科学真理。”[7]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两次物理学革命,以及近代发生在意识科学中的范式转换。
1、物理学革命
第一次物理学革命是指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开始,到牛顿提出力学三大定律、近代物理学取代了古代日心说对宇宙解释的过程。日心说最初被提出的时候,曾受到过来自各个方面的嘲笑、讽刺、反对和压制,但最终被大众接受,代替了地心说,而且影响了教会对诗篇19:5-6节的诠释。在牛顿力学中,宇宙被认为由一个巨大的、绝对的无限空间组成,随着时间的流逝,粒子在力的作用下相互运动和吸引。
上个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众多物理学家参与的量子力学又掀起了第二次物理学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被观察到的现象与上述两个理论相悖。不过,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力学框架中绝对时间、绝对空间和引力的概念,提出了时空弯曲的理论,这无疑是对人类宇宙观的又一次颠覆。
同时,量子力学提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被确定,只能用薛定谔方程中的波函数来描述粒子出现的可能性。这意味着量子系统在被观察之前处于一种叠加的状态,即同时具有多个可能,但观察过程会使该系统选择其中一个确定的状态。也就是说:粒子的状态并不绝对,而是受观察者的影响——没有绝对客观的事实。尽管薛定谔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并不接受,但这却是目前被大多数科学家接纳的解释。
2019年9月,八位欧洲物理学家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用实验证明了两个观察者体验到不同的、相互冲突的现实。[8]其中两位作者表示:实验结果表明,客观实在并不存在。[9]当年早些时候,〈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也介绍了这个发现,文章的题目是:“一个量子实验表明不存在客观的实在”。[10] 这意味着:现实是主观的、与人的意识相关。
不仅如此,关于时间的传统观念也被颠覆:时间没有统一性、没有过去和未来,没有当下性、没有独立性、没有连续性也没有确定性。[11]
2、意识科学
作为研究人意识心灵的科学,近代心理学起源于十九世纪的德国。后来,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传到美国。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近代意识科学祖父的William James (1842-1910)认为:意识是一种整体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体验流。后来出现的格式塔心理学派主张:人的意识不是一个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实体,而是与个体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
然而,这意识科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1860—1920年代)很快结束。先是弗洛伊德(1856—1939)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潜意识比意识更加重要;后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出现并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派,这个学派强调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和量化研究来探究人类心理过程,而意识是不可观察的、不应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到了1950年代,认知科学兴起,取代了行为主义的地位。这个学派认为,人不过是能处理各种信息的机器人、没有意识。
在这个意识科学的黑暗时代(1920—1980年代),心理学和哲学这两个学科对意识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原来因研究意识而建立起来的心理学,竟然把对意识的研究完全赶出科学的殿堂。然而,由于神经心理学家们发现的一些现象无法用传统的理论进行解释,学者们重新燃起了对意识这个曾经的禁忌话题的热情。
几乎是突然之间,〈意识与认知〉和〈意识研究杂志〉这两本专业学术期刊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出版发行,意识科学业已出现。199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还组织了第一届关于意识科学研究的国际会议。如今,意识科学已经发展为由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组成的多学科领域,并成了心理科学中最为热门的话题。[12]
发生在物理科学和意识科学中的革命,正在颠覆人们对空间与时间、过去与未来、物质与精神、绝对与相对的认知。人的确有必要对自己的理性和知识保持适当的谦卑。
二、解释架构
库恩认为,范式的改变不仅是科学家们对观察到的现象有不同的诠释,而是他们确实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不同的东西。也就是说,科学家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13]
这听起来似乎不太容易理解,但哲学家的洞见和心理学家的研究都告诉我们同一个事实:人能看到什么,会受自己的信念和动机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在第五章,我曾提到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人观看的方法和角度,决定了他能看到什么,鸭兔图就是一个例子。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想法与行为常常受多种动机的驱动,其中两个特别重要的动机是:1)追求准确地看待世界的需求,2)维护良好自我感觉的需求;然而,当这两者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会通过稍微曲解现实而维持自尊。[14]换句话说,人的信念和动机这些主观性的事物会影响到他看到什么。
针对罗马书第七章中的“我”的不同解释,曾在哈佛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后来又获得神学博士的新约学者Poythress认为只有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或者是基督徒,或者不是。[15]他借鉴库恩的理论,认为事实与解释之间并不存在完美的分离,尝试用不同的架构对其进行解读,可能会带来微妙的不同看法。[16]
Poythress还指出:人对圣经的理解并非无懈可击,所以,有必要进行批判性的自我怀疑。人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基本承诺会对他如何辩论以及如何看待论据带来影响。[17]这也提醒人更多地意识到圣灵引领的重要性。[18]
Poythress还认为,我们需要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神学体系对诠释圣经的影响,这样,我们能够更好地与其他体系的信徒进行对话。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传统的西方神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回答罪疚的问题为架构的: 我这个有罪的罪人,如何才能在神圣而完美的宇宙审判者面前逃脱罪责?然而,为了更有效地在当代传福音,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神学体系进行重组。最后,他鼓励人采用新的视角去阅读圣经,认为这或许能为解释像罗马书第七章这样的难解经文带来新的可能性。[19]
如果按照Poythress的建议去行,就是用不同的框架来解读义、上帝的义、称义的教义以及罗马书,是否真能看到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东西、拓宽并加深我们对圣经启示的理解呢?下面我先介绍赖特提出的对保罗神学崭新的解读框架,再总结一下前面几章介绍过的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的传统解读架构,通过对比就能看出究竟。
三、现代架构
赖特自1978年开始研究保罗神学,到2013年出版《保罗及上帝的信实》,中间有35年的时间。下面的内容主要取自这本被誉为“最厚的关于保罗神学的著作”。我先介绍其叙事部分,再介绍几个重要概念。
1、上帝的计划
上帝为了一个目的而创造了世界,并将其委托给人类去管理;然而,人滥用了上帝的信任并且背叛上帝。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源于非人类的邪恶势力。上帝要战胜并推翻这恶势力,而且要将所造之物更新。上帝的这个计划显明祂对被造界的忠诚(faithfulness),祂终将掌管整个世界,并且藉着审判来设立祂的统治——审判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被造界应有的秩序。[20]
上述这个宏大叙事包含着三个从属的情节。情节一讲的是伊甸园的故事:按照上帝的形像和样式被造的人类,本来要给世界带来秩序,可他们却失败了。情节二讲的是以色列的故事:上帝要纠正人类的错误,呼召以色列民族给世界带来光,但他们也失败了。情节三讲的是耶稣基督的故事:上帝藉着耶稣——以色列那位被钉死却又复活的弥赛亚——战胜了那罪恶的势力,并藉着圣灵更新整个世界。[21]
这个包含着上述情节的叙事,就是上帝最终藉着基督拯救世界的计划,是祂在创造世界之前就预定了的(弗1:4-10),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成就的永恒旨意(弗3:11)。下面分别介绍这第二和第三个情节。
2、律法的作用:第二个情节
上帝呼召亚伯兰的时候,就应许要藉着他而祝福地上的万族(创12:3,22:18)。上帝应许亚伯兰将有数不清的后裔,亚伯兰相信上帝,上帝就以此算他为义(创15:6)。亚伯兰的新名亚伯拉罕已经蕴含着地上的万国有一天会成为他的后裔,但他也有责任,要命令自己的子孙和后裔遵行耶和华的道(创18:18-19)。
后来,上帝谨守祂向亚伯拉罕所发的誓(申7:6-8),将以色列民从埃及法老的统治之下拯救出来,并拣选他们作属祂的子民和君尊的祭司,条件是要他们顺服、守约(出19:5-6),而那盟约的条款就是摩西律法。如果以色列民遵守盟约就将蒙福,如果背叛上帝、对祂不忠,就会被赶出迦南地、到外族仇敌之地为奴,就像在埃及为奴一样;但那时,如果子民谦卑下来,上帝会把他们从仇敌之地领回迦南地(利26,申28,30),就像第二次出埃及。
律法有双重作用。首先,律法是上帝所赐的,割礼、饮食条例和安息日这些条例成为以色列民族的外在标志,将上帝的子民与外族人隔离开。其次,律法的功用是暂时的。从利未记26章及申命记30章的内容可以看出:上帝早就知道以色列民族作为一个整体不会遵守律法、必将违背盟约,那样的话,上述的外在标志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是上帝的子民。上帝预言,说将要在以色列人的心上行割礼、使他们因能爱上帝而存活(申30:6)。这与后来新约的预言相呼应。(耶31:31-34;结36:26-27)
果然,以色列民不断违背盟约,最终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先后亡国。上帝不仅无法通过子民祝福万族,以色列民族自己倒陷入了摩西律法的诅咒之中。果然,上帝的子民承认自己的罪(但9:3-19),上帝也将他们带回应许之地。不过,犹太人仍然没有自己的君王,在自己的土地上作外族人的奴隶——就像原来服事法老一样。他们盼望着上帝应许的拯救尽快到来。
3、基督的救赎:第三个情节
然而,上帝仍然信守祂与亚伯拉罕的约,要藉着他的那位后裔祝福地上的万族(创22:18)。作为被上帝拣选的仆人(赛42:1-9,61:1;彼前2:4),耶稣来到自己的子民中,宣告上帝国度的降临,呼召他们悔改、相信这福音。他来,也是信守盟约、要与亚伯拉罕肉身的后代更新盟约。犹太人的领袖们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反倒成就了耶稣为这民族而死的预言(赛53:2-11;约11:51-52)。
耶稣复活之后,被显明为以色列的弥赛亚。他的死,首先是要将犹太人从摩西律法的诅咒(利26;申28)中救赎出来:
既然基督为我们成了诅咒,就把我们从律法的诅咒中赎出来。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的都是受诅咒的。”这是要使亚伯拉罕的福,因着基督耶稣临到外邦人,使我们能因信得着所应许的圣灵。(加3:13-14)
这是说:原先在律法之下的犹太民族,就脱离了律法的约束、可以归属基督了(罗7:1-6)。同时,上帝最早对亚伯拉罕发出的应许,就是藉着他的一位后裔祝福地上的万族,终于可以藉着基督的信实而临到地上的万族: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族人,他们都在基督里成为亚伯拉罕的子孙、上帝的儿女。(加3:26-29)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关于上帝的荣光与人同在的主题,也值得我们注意。
4、上帝的同在
雅威的荣光最初在西乃山与子民同在(出24:16),充满帐幕并与以色列全家同行(出40:34-38)。那荣光曾充满圣殿(王上8:11),但因犹大的背叛而从圣殿及院子离开(结10:4;18-19),出了耶路撒冷城(结11:22-23)。然而,以西结预言:雅威的荣光将回到圣殿(结43:4-5,44:4)。这与以赛亚预告雅威将回耶路撒冷的福音相呼应。(赛40:9-11,50:7-10)
不过,犹太人从巴比伦回归之后,虽然圣殿被重建,但雅威的荣光并没有回来。祭司和百姓灵性低沉、并不敬畏上帝。上帝警告说:他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他的殿(玛3:1)。果然,道成肉身的基督来到耶路撒冷并清洁圣殿,他还预言那殿将被毁、新的圣殿将被建立(太24:2;约2:19-21)。那新的圣殿还指在基督里新造的人。(林前6:19;彼前2:5)[22]
5、重要的概念
义:指正确的行为,重点不仅在于对法律或抽象标准的隐含遵从,尽管这也可能涉及到,而且在于与他人保持正确关系的问题。在古代以色列法庭的场景中,审判者的义就是公正地进行审判;审判的结果显示某一方是正确的、义的,而另一方则是错误的。[23]
上帝的义:指上帝自己的属性,指祂对盟约保持信实。具体而言,指雅威不会改变自己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必定要藉着亚伯拉罕的后裔祝福地上的万族。[24]保罗说:“上帝的义在律法之外已经显明出来...上帝的义,因耶稣基督的信实加给一切信的人”(罗3:21-22),意思是:摩西律法之下的以色列民族的问题,上帝已经藉着基督加以解决;摩西律法的作用已经完成,如今所有相信基督的人——无论犹太人还是外族人——都能成为上帝的子民、得蒙祝福。
基督的信实。犹太人对盟约的不忠,并不会使上帝的信实失效(罗3:3)。圣子作为蒙上帝拣选的仆人和弥赛亚,将以色列的身份和使命集于一身,不仅被挂在木头上代替以色列承受盟约的诅咒,而且将上帝的祝福藉着福音带给外族人。基督是那位信实的以色列。[25]
拣选。在旧约时代,上帝因为遵守祂向列祖所起的誓,所以拣选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为自己的子民(申7:6-11)。然而,作为一个民族,以色列人背叛了盟约。在新约时代,上帝同样要遵守祂向亚伯拉罕的应许,就藉着福音呼召、藉着圣灵感动,使人相信并顺服基督且在基督里成为亚伯拉罕的后裔、上帝的子民。[26]这就是说:心受割礼的才是真犹太人、上帝的选民,而这是摩西早就预言过的。(申30:6;罗2:25-29)
称义。称义有两个时态:当下的和未来的。当人因圣灵藉着福音的工作而相信并顺服基督时,就因恩典而被上帝称义。这样的人在圣灵的引领下治死自己属肉体的恶行、结出圣灵的果子,使得律法所要求的义得以在他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罗8:4, 13;加5:22-23);这样的人也必将在最后的审判时被称为义(罗2:13)。最后的审判将以人所过的全部生活为基础。[27]
在赖特看来,称义的教义要解决的问题是:基督到来之后,谁是上帝的子民?他认为,称义与拯救并不属于同一范畴,不应混为一谈。律法的行为指那些将犹太人与外族人分开的外在标志。基督到来之前,整体犹太人徒有律法却仍在亚当之中、无法遵守律法(罗马书第七章中的那个“我”)。但上帝藉着基督的福音和圣灵的工作来施行拯救,解决了犹太人和外族人的罪的问题。所以,律法的行为不再是上帝新约子民的标志,只有相信福音、本着基督的信实的人才被称义、是上帝的新约子民,不分犹太人和外族人。
而上帝的新约子民,在圣灵的帮助下能够脱去旧人、穿上新人,行事为人能够按照生命的新样式:这既不是上帝包办一切,也不是人单凭自己的努力,而是人跟随圣灵带领的结果。上帝的拯救是有能力的、是完整的。从这一点看来,阿米念主义的五大主张比加尔文的五个要点更符合圣经的启示。
在《保罗与上帝的信实》这本著作中,赖特还有很多出色的论述,这里无法一一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原著。
四、传统架构
简单地说,新教的传统以律法与福音为主题来解读圣经。自伊甸园堕落之后,人的自由意志被罪捆绑。在旧约时代,上帝赐下一个没有任何人能遵守完全的律法,目的是让人知道:人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得救。在新约时代,耶稣替人受罚、平息了上帝的愤怒;于是,祂将信心并基督的义赐给他们,称他们为义。福音就是因信称义。基督徒因信心而生发好行为、逐渐成圣。
下面,我会简单回顾前几章的内容,把路德的几个重要观点拼块放在一起,这样就能看到一个比较完整和清晰的传统架构的画面。
1、上帝的义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的义指祂将义赐予人、使他们成为义;这义是人内在的、不是归算的。他的这个立场一直没有改变。路德曾认为上帝的义指上帝自己是义的,并依照这义奖赏顺从的人、惩罚罪人;但后来他改变立场,认为上帝的义是祂称相信基督的人为义的被动之义。他的这个解读是个没有先例的创举。
2、自由意志
奥古斯丁在早年认为人类有自由的意志,主张救恩是神人合作;后来,他改弦易辙、主张神恩独作。路德也曾认为人类能行善以被称义,但后来却认为人的自由意志完全被罪捆绑,就连信心都是上帝的礼物。所以,罗马书第七章中的“我”是使徒保罗,一生都在罪人和义人两个身份中不断切换、挣扎。在这个问题上,加尔文选择放弃金口约翰的解释、采纳奥古斯丁的解读。
改革者的这个立场显明了他们对人性和上帝拯救的理解。在他们看来,人的自由意志一直受罪的捆绑,即使上帝的儿子应许使人得自由、基督徒有了圣灵也无法真正摆脱罪的奴仆这一身份(约8:36、林后3:17)。如果就连使徒保罗都在罪中不断挣扎,那教会对基督徒的成圣又会有怎样的期待呢?
3、人被称义
在路德之前,包括奥古斯丁在内的教会传统都将动词dikaioun理解为成义,认为成义包括基督徒生命的更新。考虑到称义有将来时(罗2:13),而最后的审判确实是基于基督徒的生活,那么以成义来解读基督徒从重生、成长到成熟这个过程并非没有道理。
路德把称义与成圣分开,认为称义是上帝将基督的义归算给信耶稣的人,并赦免人的一切罪。他的这种做法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创新。至于罗马书2:13节中动词称义的将来时,新教是这样解读的:由于没有一个人能守全律法(加3:11),所以,“不是听律法的为义,而是行律法的(将被)称义”这句话只在辩论中起反驳犹太人的作用,本身并没有实在的意义。
4、人唯独因信心被称义
在路德之前,公元二世纪的叙利亚文别希大译本、五世纪的拉丁文武加大译本和十七世纪初的西班牙译本都将按字面意思将加拉太书2:16中的pistis Iesous Christou翻译为耶稣基督的信。路德是第一位将这个短语翻译为对耶稣基督的信的,而且在翻译罗马书3:28节时,有意识地添加了“唯独”这个在希腊文新约圣经中本来没有的字。这是少有人敢为的。
路德的解读带来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既然人能相信耶稣是因为上帝把信心赐给人,而人为了保持称义需要不断相信、再相信,那上帝对被拣选之人的保守,是不是可以解释为把使人称义的信心不断地补足给人呢?
5、律法的行为
除非特指基督的律法(林前9:21;加6:2),保罗所说的律法指上帝给以色列人的摩西律法。以色列民认为遵守摩西律法是他们与上帝盟约所规定的责任,不是获得拯救的途径。早期教父们同意:律法的行为特指那些将犹太民族与外族人这两个群体分开的一些规条,基督徒无需遵守。
路德将律法的行为解读为遵守所有摩西律法的行为,进而扩大为所有为挣取救恩的好行为。他认为没有人(个体的人)能完全遵守摩西律法,就连尝试遵守律法都是罪。保罗最初提出称义教义的本意,就这样被解释成一个会令初代教父们感到稀奇的目的。路德的独创性的确很强。
五、拥抱改变
历史神学家Muller认为,神学是在信仰和解释的共同背景下产生的,既有客观性的一面,也有主观性的一面。科学家不是中立的观察者,必须了解观察和解释这两方面的特点;同样,历史学家也认识到:纯粹的“事实”并不存在,所谓的历史数据都是被某些人或团体选择性地保存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阐释行为。[28]
Muller还指出,近代西方教会的宣教努力多少都带有西方殖民主义的特点,这使诠释者们意识到人们在解释圣经时存在着处境化的事实,而且基督徒倾向于将他们自己的认信或神学体系视为绝对,即唯一表达圣经信息的形式。[29]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看路德对称义教义的解释:为了解除他自身的焦虑,并解决他眼中的教会滑向伯拉纠主义的问题,路德将保罗的教导做了处境化解读。
五百年后的今天,面对二十一世纪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们要聆听圣经对当下这个时代说的话,就需要首先尝试回到保罗生活的那个时代,了解他眼中的世界以及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将称义的教义落实到我们所处的环境中。而以赖特为代表的保罗新观正好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当然,保罗新观只是一种对圣经的解释,有其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自从它出现以来,批评的声音从来没有中断过,直到今天。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设想一下: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地按宗教改革者的传统架构讲解圣经和系统神学的牧者和神学家,会如何面对一个指称改革者完全误解了因信称义教义的理论?
不过,神学界的范式转换已经发生,而且正在我们眼前展开。下面是几个例子。
1、对手中肯的评价
顿肯教授(Ligon Duncan)是改革宗神学院的院长、系统神学和历史神学教授。2021年五月,他在改革宗立场的林格尼尔福音事工网站(Ligioner.org)上发表了题为《保罗新观的吸引力》的文章,旨在帮助人对保罗新观“进行有力的驳斥”。在这篇文章中,顿肯中肯地介绍了保罗新观及其历史、关注和目标,指出了赖特及其观点受到很多年轻一代福音派、包括改革宗派基督徒的欢迎的十一个理由,提出了他认为保罗新观错误的地方,并给出了一些关于保罗新观正、反两方面的书籍和材料供读者自己学习和研究。[30]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赖特是最能代表保罗新观的神学家,他的著作和观点非常受欢迎并且对年轻一代的信徒很有影响力。可惜的是,尽管这篇文章发表于2021年,但顿肯列出的赖特的著作却是20年前出版的,令人怀疑这篇文章真正写作的日期可能很早。
顿肯举出两个例子说明赖特在教牧和神学上的错误。他认为,赖特对福音的定义只涉及基督这个人而非他的工作,即福音是“耶稣是主、是基督”,而不是“耶稣为你的罪而死。”另外,保罗新观认为义主要是指上帝的信实(上帝的方面)和我们在盟约团体中的成员地位(人的方面),而不是上帝通过基督的赎罪工作以严格的义对待我们(上帝的方面),我们因基督外在的义而被上帝宣告无罪并称义(人的方面),这样就削弱了新约中罪及其赦免与福音之间的重要关系。
显然,他这是将鸭兔图视为兔子而指控所有将其视为鸭子的人都是错误的。
首先,福音的内容确实是关于耶稣身份的。最初,彼得等人传的就是“耶稣是基督”的福音(徒2:36,5:42)。罗马书1:4-5就是福音,说的是耶稣的身份;罗马书10:9也是福音,说的是耶稣的身份。保罗向提摩太说:“要记得耶稣基督,他是大卫的后裔,从死人中复活;这就是我所传的福音”(提后2:8),说的还是耶稣的身份。
当代美国新约学者、神学家Scot McKnight提到这样几件事:1)一位读者问他:“为什么耶稣是弥赛亚、大卫的子孙这件事实是福音呢?” 2)在2010年的一次会议上,一位牧者问:“耶稣有没有宣讲过保罗的福音?”接着,这位牧者根据〈路加福音〉18:14得出结论:“是的,耶稣宣讲过保罗的因信称义的福音。”3)他认识的一位牧师认为:福音的意义就是因信称义,没有任何人——包括耶稣在内——有可能在耶稣被钉十字架、复活及五旬节之前明白福音是什么。[31]
显然,这些改革宗人士认为:“因信称义”是福音。从这个角度看,赖特显然不懂福音。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所传的是改革者们认为的福音。
其次,赖特及保罗新观学者认为:保罗提出称义的教义,是为了解决“谁是上帝的子民?”这个问题,目的是促进教会中外族人和犹太人基督徒之间的合一,不是关于救恩的。他们不仅没有忽略基督的救赎,而且强调罪的势力被基督战胜之后,基督徒在圣灵的帮助下能够活出律法所要求的义。这才是上帝对人全面而彻底的拯救,而不是让人停留在既是罪人又是义人的状态。
当然,改革宗人士认为:称义是关于救恩的。从这个角度看,赖特解释的称义教义当然不正确。不过,他这只是从兔子的角度认为那不是鸭子而已。
其实,即使论到因信称义和救恩的关系,华人学者刘永明业已指出 :基督徒对因信称义的错误解读是深受十六世纪路德对抗天主教会功德论的影响,没有考虑保罗书信特定的处境。他认为,根据保罗的教导,好的德行也是得救的先决条件。[32]
2、灵命塑造的必要
北美福音派教会过去传福音的重点在于罪得赦免、因信称义、灵魂得救并死后上天。这被福音派神学家魏乐德(Dallas Willard, 1935-2013)称为“处理罪的福音”(The Gospel of Sin-Management)。[33]这种福音导致了教会中的基督徒错以为自己可以只作个“基督徒”而永远不必成为基督的门徒,可悲的是地方堂会竟然认可这种态度。[34]
魏乐德早在2009年就指出:灵命塑造是救赎的自然组成部分。[35]他将灵命塑造定义为“人在圣灵的帮助下,内心被逐渐塑造成为像基督内心的过程。”[36]按照这个定义,上帝在基督里造新人的目的是要使人成为义人,而非一半是罪人、一半是义人。然而,新教传统的解读架构并不完全支持这种理论。
赖特提出的保罗新观则不然。在他看来,上帝对自己所造的万物都保持忠诚,要藉着基督救赎、藉着圣灵更新。祂不是要把人的灵魂救到天上,而是要让祂的国度降临、使世上的国被更新为基督的国(启11:15),圣城新耶路撒冷将从天上降临、上帝要住在人间(启21:2-3)。在这样的神学框架中,灵命塑造就有了它自然当有的位置。
3、神学课程的更新
美加神学院协会前任总干事Aleshire发现:过去几百年更正宗神学教育和福音派的神学教育只强调神学知识和教牧技能的训练;与之相反,美国天主教神学教育却特别注重灵修学和对神职人员的个人塑造。[37]于是,2020年6月,神学院协会通过了新的神学院认证标准,增加了人性和属灵这两个重要的项目,转型为全人塑造的神学教育,并鼓励终身的学习。[38]
人拒绝改变,是因为他们害怕改变。[39]然而,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如果您没读过《谁动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这本著名的寓言故事,我鼓励您找来读。今世之子为了应付自己身处之不断变化着的世代而不断地学习、改变,光明之子岂不更应该遵循主耶稣在传扬福音时要人悔改(即改变想法)的命令?
在改变想法、相信福音之后,人还需要继续藉着心思意念的更新不断地被改变,使自己的思想不再虚妄(罗12:2;弗4:17)。在很多神学院和教会相互依赖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解读架构确实需要不小的勇气。愿上帝赐给您这样的勇气!
小结
《保罗及上帝的信实》于2013年11月出版之后,赖特被美国著名的福勒神学院邀请去举行专题讲座,也被哈佛大学神学院、杜克大学神学院、天主教圣玛丽神学院及其它神学机构邀请,还曾被保守的改革宗荷兰Kampen神学大学邀请参加“称义神学”主题讲座及讨论。他的这部新书被认为将引起一场基督教的革命。实际上,这场革命已经展开,而且影响深远。
透过公元一世纪犹太人的生活背景及思维方式来理解保罗神学,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上帝永恒的救赎计划以及那曾隐藏在基督里的奥秘。顺着赖特的角度看,不仅旧约与新约之间既连续又有别的关系得以体现,而且预定和拣选这些概念的含义也更加清晰:上帝预定的是藉着基督和圣灵拯救人的方式,要藉着福音在基督里拣选人作自己的子民。这不仅避免了脱离上帝与以色列人的盟约的处境、把一些抽象的含义读进圣经,也化解了加尔文主义预定论给教会带来的困难。
奥古斯丁和路德都曾改变过自己的神学立场。如果我们赞成宗教改革者提倡的唯独圣经的口号,是否愿意从新的解读架构来阅读圣经、看到过去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真理呢?如果我们真那样做的话,就也能像保罗那样赞叹:
“深哉,上帝的丰富、智慧和知识!祂的判断何其难测!祂的踪迹何其难寻! 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罗11:33)
[1] 理查德·德维特著,孙天译。《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原书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第三章。
[2] Carlo Rovelli, The Order of Time (New York, NY: Riverhead Book, 2017), Chapter 1. 这本书已有中文版:《时间的秩序》,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
[3] 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页157。这个译本是根据库恩(Thomas S. Kuhn)著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第三版翻译的。
[4] 同上,页15-16。
[5] 同上,页11。
[6] 同上,页137。
[7] Max Planck, Scientific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Papers, trans. F. Gaynor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49), pp. 33–34.
[8] Massimiliano Proietti, etc. "Experimental test of local observer independence," Science Advances, 20 Sep 2019 Vol 5, Issue 9. DOI: 10.1126/sciadv.aaw9832.
[9] Alessandro Fedrizzi and Massimiliano Proietti, “Quantum physics: Our study suggests objective reality doesn't exist,” available at: https://phys.org/news/2019-11-quantum-physics-reality-doesnt.html.
[10] Emerging Technology from the arXiv, "A quantum experiment suggests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objective reality," MIT Technology Review, March 12, 2019. Available at: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19/03/12/136684/ a-quantum-experiment-suggests-theres-no-such-thing-as-objective-reality/
[11] Rovelli, The Order of Time.
[12] Antti Revonsuo, Foundations of Consciousness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18), pp. 48-60.
[13] 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页101。
[14] 埃略特·阿伦森、提摩太·D·威尔逊、罗宾·M·埃克特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页17-18。
[15] Vern S. Poythress, Science and Hermeneutics: Implications of Scientific Method for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in Moises Silva ed., Foundations of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1996), pp. 489.
[16] Ibid., pp. 506.
[17] Ibid., pp. 504-05.
[18] Ibid., pp. 526.
[19] Ibid., pp. 526.
[20] Wright, Paul and the Faithfulness of God, pp.476-481.
[21] Ibid., pp. 485.
[22] Ibid., pp. 711-33.
[23] Ibid., pp. 786-97.
[24] Ibid., pp. 803-04.
[25] [25] Ibid., pp. 815-50.
[26] Ibid., pp. 914-925.
[27] Ibid., pp.1028, 938-941.
[28] Richard A. Muller, The Study of Theology: From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to Contemporary Formulation in Foundations of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pp. 643-44.
[29] Ibid., pp. 655.
[30] Ligon Duncan, "The Attractions of the New Perspective(s) on Paul," Ligonier May 12, 2021.
[31] Scot McKnight, The King Jesus Gospel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2011), pp.24-26.那次会议是福音联盟的座谈会,三位领袖D.A.卡森、提摩太·凯勒和约翰·派博讨论的话题是:“耶稣是否传过福音?”派博引用路加福音18:14节耶稣的话:“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证明耶稣传过称义的福音。
[32] 刘永明,〈因信称义的再思〉。区应毓编:《福音遍传天下 - 献予麦希真牧师论文集》。加拿大华人神学教育协会。(2016),页225-240。
[33] Dallas Willard, The Divine Conspiracy: Rediscovering Our Hidden Life in God (HarperSanFrancisco, 1998), pp. 35.
[34] 魏乐德著,应仁祥、东纹尼译。《大使命与大抗命:再思耶稣的门徒训练》(新北市,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2016),页20。
[35] Dallas Willard, “Spiritual Formation as a Natural Part of Salvation,” Presented at the 2009 Wheaton Theology Conference.
[36] 魏乐德著,谭晴译,《心灵的重塑》(香港:天道书楼,2006),页16。
[37] Daniel O. Aleshire, Beyond Profession: The next Future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 Theological Education between the Times. (Grand Rapids, MI: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2021), pp.36-63.
[38] 黄嘉汉,〈全人塑造成工人:浅谈全人塑造的神学教育〉,《华人基督教教育新形态——第五届北美华人基督教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多伦多:北美华人基督教教育促进会,2022),32-42。
[39] 斯宾塞·约翰逊著,吴立俊译,《谁动了我的奶酪?》(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