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使徒保罗是否会料到:他当年给在罗马的教会所写的信中的一句话,一千五百年后曾在一位修道士的心里激起极为强烈的情感起伏。
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罗马书1:17;和合本修订版)
对于这节经文,马丁·路德这样写道:
我极其盼望能理解保罗的‘罗马书’,一切都很顺利,唯一不能解决的就是‘上帝的义’这个用语。我一直以为它是指上帝大公无私,凡行不义者祂必惩罚的意思。我虽是一位无可指责的修道士,但在上帝面前我仍是良心不安的罪人,我也不知道我的善行能否平息祂的怒气。因此我不爱这位公义而震怒的上帝,相反地我恨恶祂,并向祂发怨言。但我还是紧抓住保罗的话,誓要弄清楚祂的意思。
我日以继夜地思索‘上帝的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到正是靠著‘上帝的义’,上帝通过恩典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时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从前‘上帝的义’令我闻而生厌,现在它使我在更大的爱中有说不出的甜蜜。保罗这段话使我进入天堂之门。
路德原以为上帝的义指祂惩恶扬善。他因这个词而感到不安,不仅痛恨它,而且恨恶上帝。他对这个词的解释感到不满,于是持续地思考、想要找到令他满意的解读。忽然,他眼前一亮:上帝的义的意思发生了改变,这令他心中大喜。从此,他对上帝、福音以及圣经的理解都发生了改变,成为他推动宗教改革的动力。
根据现代认知学理论,“概念包含两种意义:一种是词的本义(denotative meaning),即概念和词本身的确切定义;另一种是词的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即情绪化的、因人而异的意义...内涵意义的不同会影响人对重要事物的看法。”[1]路德对上帝的义的理解,是这个词的本义,还是它的内涵意义呢?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路德发现上帝的义的“奇妙定义”的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顿悟(insight):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答案在你眼前突然出现,就是发生了顿悟。顿悟的问题解决方案总是一闪而现,简明清晰,我们经常纳闷自己刚才怎么没有想到。顿悟通常包括对问题元素的重新组织,从新的角度来看问题是发现问题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方法。[2]
顿悟属于创造性思维中的一个阶段,多由直觉产生。直觉(intuition)是一种不依赖传统逻辑和清晰推理的、快速的、冲动性的思维方式。[3]由于非逻辑思维(illogical thought)是根据直觉、联想和个人感觉进行思维的,而情绪反应会影响直觉,“使某些答案看起来是正确的。即便是温和的情绪,比如不太大的压力,也能够轻微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恐惧、希望、焦虑、喜爱或者讨厌等情绪会让人对某种可能性不做考虑或者加以优先考虑,”[4]所以, 需要“检验并批判性地评价在顿悟阶段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案。”[5]
从路德的自述来看,他是在恐惧、仇恨、希望这些强烈的情绪下获得顿悟的,而且这顿悟的结果使他感到喜乐无比。由于对上帝的义的解读会影响到对罗马书的神学、因信称义的教义、基督福音的内容、上帝对人的拯救以及整本圣经之框架的理解,所以,有必要按照认知科学家的建议,对路德的解释做出检验和评价,分辨出他的解释是这些概念的本义还是内涵意义。
经过四十年的研究,McGrath在第四版的《上帝的义:基督教称义教义的历史》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检验的结果。
下面,请允许我来做您的导游,带您走马观花地浏览教会历史不同时期的神学家对这些概念的解读:义、上帝的义、称义、信以及称义教义的目的,同时了解他们解读这些概念的方法,并介绍近几十年来西方神学界正在发生着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深远含义一点儿也不亚于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
我鼓励您在阅读期间抱着好奇的心,不仅思考书中的内容和论点、论据,同时也观察自己情绪的起伏,因为这会提高您的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使您对自己、自己的态度以及这态度背后深层的原因有所了解。
请系好安全带!
[1] Dennis Coon, John O. Mitterer著,郑刚等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13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页323。
[2] 同上,页332。
[3] 同上,页341。
[4] 同上,页343-44。
[5] 同上,页339。